社旗山陜會館,國家3A級景區(qū),位于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城中心,為清代山西、陜西在賒旗店的商賈集資興建,作為他們同鄉(xiāng)集會的場所,故名山陜同鄉(xiāng)會館。
線路分類: [名勝古跡]
景點地點: 國內 河南省 南陽市
本站推薦:
會館座北向南,聊城旅游網版權所有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占地面積約7750平方米,地面全部用一尺見方的青白石板鋪砌,現存殿、堂、樓、閣及各種建筑130余間。主體建筑由琉璃大照壁、懸鑒樓、大拜殿、春秋樓四部分組成,自南向北呈現中軸線式分布。前為琉璃照壁、鐵旗桿 、東西轅門和東西馬廄;其后為懸鑒樓、鐘鼓樓、東西廊房;再后為大拜殿、藥王殿、馬王殿;最后為春秋樓。布局嚴整,莊嚴肅穆。除后部“春秋樓”被毀外,其余保存尚好,是河南省古建筑中一個比較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陽市面積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會館的前部是巨大而又華麗的“二龍戲蛛”浮雕照壁,高20米,寬13米,聊城旅游網版權所有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仿北京“九龍壁”建造,用彩釉陶瓷大方磚砌成,透花雕龍,圖案精巧,構圖藝術,金碧輝煌。懸鑒樓,又名“八卦樓”,為會館之戲樓。樓高30米,面闊17米,進深20米。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重檐歇山式建筑,上下三層,翬飛斗拱,層層疊立;環(huán)樓上下,均有木、石雕刻;戧脊上飾以人物走獸,雕工精細,玲瓏奇觀。樓兩側有鐘、鼓二樓作陪襯。鐘、鼓二樓皆用十六根木柱支撐;東樓懸大鐘,西樓懸大鼓。鐘、鼓樓兩側,有東西轅門和馬廄。大拜殿為會館的中心,樓高34米,面闊23米,進深45米。建于同治八年(1869年),大殿建在高臺之上,為重檐廡殿式建筑。后殿原有“暖閣”,內有關羽牌位。前殿為宴會廳,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殿檐下木刻“西游記”、“封神榜”等圖案,雕工精巧,形象逼真。殿前兩側,各有大石雕,高五余尺,采用淺浮雕與透雕相結合的雕法,右壁石刻“漁樵耕讀”,山水亭臺、人物、鳥獸,雕琢精細,布局嚴謹;左壁石刻“十八學士朝瀛洲”,雕造工巧,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殿下所筑高臺,約四余米,磚、石包砌,周圍以石欄,中立一石雕牌坊,精雕細鏤“金龍纏玉柱”、“文武獅子”、“八愛圖”;牌坊下為“九龍口”,斜鋪云龍石雕;牌坊兩旁立門樓,筑臺階各十三級。大殿左右筑以陪殿,東為藥王殿,西為馬王殿;陪殿之前,均建有東、西廊房各十三間,把大拜殿烘托得更加雄偉、肅穆、壯觀。會館的建筑結構和雕刻藝術,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藝術和獨特風格,被譽為我國的古建明珠,是河南省保存較完整的一處古建筑群,成為著名的游覽勝地,1988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社旗山陜會館建筑于中國古建筑藝術臻于完美的最后一個高潮期,加之寓居賒店的山、陜二省商賈“蓋壓三江”的比富心理,以其雄厚的財力對會館建筑傾力投入,從而使社旗山陜會館建筑之時得以“運巨材于楚北,訪名匠于天下”,其用材之優(yōu),延聘工匠之多,為斯時斯地建筑工程之冠。各地的能工巧匠匯聚于此,各展“絕活”,使社旗山陜會館的建筑裝飾藝術達到了其時的巔峰狀態(tài)。同時,賒店地處南北文化相互交流、影響的交沖要地,其建筑工藝兼收南北建筑文化之長,融北方古建筑雄渾壯觀之氣勢和南方古建筑嚴謹柔美之風格于一體,成為一處風標獨樹的古建筑典范之作??偨Y起來,社旗山陜會館的建筑裝飾藝術在全國現存會館類建筑乃至除皇宮外的民間古建筑中有十方面的獨特之處,可稱為“十之最”。
十之最
全國會館之最
煌壯據有關資在全國現存80余座會館類古建筑群中,社旗山陜會館以其建筑規(guī)模最為宏偉、保存最為完好、建筑裝飾工藝最為精湛,商業(yè)文化內涵最為豐富,而于 1988年元月,首家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爾后相繼被批準為國保單位的四川自貢西秦會館與山東聊城山陜會館,聊城旅游網版權所有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其占地面積均各為 3000余平方米,而社旗山陜會館的占地面積達1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即達6000余平方米,遠遠高出以上二館數倍之多。國家多位權威古建筑專家均對社旗山陜會館給予高度贊譽與評價,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呂濟民題詞贊為:“藝術輝煌,絕無僅有”,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題詞贊為“輝煌壯麗,天下第一”。由此而確立了社旗山陜會館在全國現存會館類建筑最具代表性的首屈一指之地位,被全國多位著名專家一致公認為“中國第一會館”。
琉璃照壁之最
“琉璃照壁之最”不是指其規(guī)模最大,而是指其裝飾工藝最為獨特。照壁作為中國古建筑的特有形式,其裝飾風格主要有兩種:一為“海漫式”,即以整幅壁面組成一幅完整的圖案,多以龍與海水圖案為主,如北京北海之九龍壁,山西大同之九龍壁等;二為“盒子式”,僅以磚雕或石雕裝飾照壁壁面的中心部位,或為菱形,或為橢圓形,稱之為盒子。全國現存會館類建筑或其它民間古建筑中之照壁多為此種形式。而社旗山陜會館的琉璃照壁則系將海漫式與盒子式兩種風格完美結合于一體,將各種琉璃燒制的吉祥植物、吉祥動物、神獸,匾額與楹聯、變形“福”“壽”字等圖案巧妙組合成一幅內容豐富、寓意深刻的完整畫面,既有相對獨立的“盒子”裝飾,又有海漫式的畫面效果;主次分明,銜接自然;既富麗堂皇,又和諧流暢;既給人以直觀的美感享受,又富有厚重的文化內涵。為此可稱為全國會館類建筑照壁裝飾藝術之最。
鐵旗桿之最
鐵旗桿是“武廟”即關帝廟建筑的特有裝飾。社旗山陜會館兩株鐵旗桿立于清嘉慶二十二年,重五萬余斤,高二十余米。據《南陽賒旗鎮(zhèn)山陜會館鐵旗桿記》碑文載:當時會館建成之時,“獨贏三千余金。廟之壯麗不可有加,又不可折空金入私。因鑄鐵旗桿二株重五萬余斤,樹于大門之左右。……山陜會館遍天下,皆宏敞可觀。第朱仙鎮(zhèn)有鐵桿今于賒旗鎮(zhèn)再見。”由此可知,在全國各地眾多的會館類建筑中,當時僅有朱仙鎮(zhèn)與賒旗鎮(zhèn)山陜會館建有此類鐵旗桿。今朱仙鎮(zhèn)鐵旗桿已失,唯社旗山陜會館鐵旗桿獨存。據有關古建筑專家稱:就其重量、高度,形制之完整,內容之豐富,工藝之精湛,造型之完美而言,全國同類建筑無出之右者。由此可知:社旗山陜會館鐵旗桿堪稱全國現存古建筑鐵旗桿之最。
戲樓之最
全國現存古戲樓很多,建筑各有特色。但若論其建筑之宏偉、裝飾之精美,首屈一指當推社旗山陜會館懸鑒樓。懸鑒樓興建于清嘉慶年間,高24米,為三重檐歇山頂建筑,面南為山門,檐廊寬敞,面北為戲臺,這種勾連搭結構獨具匠心,極富特色。戲臺上方懸匾之上又出一飛檐,形成八角高挑、飄飄欲飛之勢。樓之上下左右以技藝高超的木、石雕刻及風格獨特的彩畫藝術裝飾得美輪美奐。而且左右輔之以敞開式的鐘、鼓二樓,一反它處古建筑多將封閉式的鐘、鼓樓置于神殿兩側之常規(guī),使之形成風格別具的樂樓組群,三樓翼角交錯,似分似連,相映相襯,形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已故中國古建筑學會會長、南京大學校長楊廷寶先生(中國古建筑界兩大世界著名的學術泰斗之一,被稱為“南楊北梁”,梁為梁啟超之子、北京大學教授梁思成)對此樓情有獨鐘,親帶研究生對該樓進行詳細測繪、拍照,稱贊懸鑒樓為“華夏古戲樓的典范之作”。為此,社旗山陜會館懸鑒樓當之無愧地被稱為“中國古戲樓之最”。
石雕藝術之最
以石牌坊及各殿柱礎為代表的社旗山陜會館石雕藝術集中國古建筑全部石雕技法于一體,其圓雕、透雕、浮雕、平雕、線雕,浮雕之素平、減地平級、壓地穩(wěn)起、剔地起突等技法,均得到恰到好處的運用,反復充分的展示。其雕刻形式和內容包括圓雕獅、虎、麒麟、英召等動物和神獸造型,圓雕石榴、仙桃等瓜果造型,透雕、高浮雕人物故事造型,浮雕、平雕各類花鳥、植物及吉祥裝飾圖案等。特別是其人物故事雕圖盡得我國歷代繪畫與雕刻藝術之神韻,充分發(fā)揮繪畫與雕刻藝術之象征性、假定性、類型化之特征,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為眾多國內古建筑專家交口贊“絕”,當之無愧的被稱為中國古建筑“石雕藝術之最”。
木雕藝術之最
社旗山陜會館的木雕裝飾藝術與石雕裝飾藝術兩相媲美,并稱“雙絕”。會館建筑的額枋、雀替、垂花門樓、內檐裝修之格扇、檻板、乃至穿插梁板及檐下斗拱昂嘴、耍頭皆飾以木雕,幾乎達到了無木不雕的地步。而且以最具木雕藝術表現力的深透雕為主要雕作手段,其主體建筑懸鑒樓、大拜殿、大座殿、藥王殿、馬王殿之額枋、雀替全為透雕,雕鏤深度達五層0.15米。其構圖空間布局均勻,線條優(yōu)美流暢,造型洗練;大量的人物故事雕圖形象突出,鮮活生動,夸張傳神,人物眉目、山水草木,一波一紋皆精雕細鏤。從而使山陜會館的木雕藝術以透雕藝術之精而享譽國內古建筑界。國家建設部顧問、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鄭孝燮題詞贊為:“高樓杰閣,巧奪天工,精雕細琢,錦繡裝成,公輸匠藝,壯哉斯館”。將其雕刻裝飾藝術與建筑業(yè)之祖師魯班的匠藝相比美,足見評價之高,為此,稱其為 “全國木雕之最”當之無愧。
慈禧太后御筆親書“龍”“虎”二字
慈禧太后御筆親書“龍”“虎”二字更可稱為全國會館“之最”社旗山陜會館主殿大座殿前檐兩山所嵌之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龍”、“虎”二字碑。碑寬0.42米,高0.80米,上圓下方,上方刻一方形篆體御印章,內為“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九字。左額亦題“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九字,中刻草書
“龍”“虎”二字一揮而就,聊城旅游網版權所有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字體瀟灑剛勁,一氣貫通。大座殿建筑于清同治年間,落成于清光緒十 八年,當時正是慈禧威權正盛之時,任何人豈敢偽托其御筆之寶公開置于此矚目之處?由此足見此“龍”、“虎”二字確系慈禧御筆真跡無疑。作為民間商會建筑而能得慈禧皇太后御筆之寶作為鎮(zhèn)殿之寶,在全國的會館建筑中可說是絕無僅有,當然成為全國會館唯一之殊榮。
全國清代民間剌繡珍品之最
社旗山陜會館館藏40余件清代剌繡珍品,其中5件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國保文物一級品,并征調兩件遠赴瑞士、丹麥等國作為國保珍品文物展出。為此稱之謂“全國清代民間剌繡品之最”亦當之無愧。
會館附屬建筑道坊院亦為全國會館之最
社旗山陜會館之附屬建筑道坊院又名掖園宮、接官廳,其建筑風格融合北方四合院建筑與南方民居與園林建筑風格與一體,系管理會館的道士的平時居住之地,亦為接待聯絡官府人員的場所,是為會館作為民間商會與官府斡旋功能的實物見證,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在全國現存會館類建筑中獨此一家,堪稱“全國之最”。
商業(yè)道德規(guī)則碑可稱為全國之最
社旗山陜會館現存碑刻共計九塊,其中有關記述商業(yè)道德規(guī)則及會館興建活動的碑刻計七塊,分別為:初刻于清雍正二年(1725年)重刻于同治元年的《同行商賈公議戥秤定規(guī)矩》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年的《公議雜貨行規(guī)》碑、立于清道光二十三年的《過載行差務》碑、以及記述山陜會館創(chuàng)建活動及捐資及開支財務公示的《創(chuàng)建春秋樓碑記》、《南陽賒旗鎮(zhèn)山陜會館鐵旗桿碑記》、《重興山陜會館碑記》、《重建山陜會館碑記》。前三塊碑石對于研究清代賒店商業(yè)發(fā)展的概況及商業(yè)行為的規(guī)范提供了彌足珍貴的佐證。其中《同行商賈公議戥秤定規(guī)矩》碑對規(guī)范度量衡作出了嚴格的規(guī)定;《公議雜貨行規(guī)》碑則以倡導誠信精神為核心,對各種商業(yè)行為做出多達十八項的嚴格規(guī)定;《過載行差務碑》則對支應官府的席片數量作出分解公示。這三塊碑石也是我國現存會館類建筑中所存最早也最為全面的商業(yè)道德規(guī)則碑記,堪稱為全國之最。
建筑特色
會館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至光緒十八年落成,共經六帝137年。占地面積10885.29平方米,建筑面積6235.196平方米。主體建筑自南而北沿中軸線有琉璃照壁、懸鎰樓、大拜殿和春秋樓,左右陪襯建筑相互對稱,自南至北有:東西轅門、東西馬廄、鐘鼓二樓、東西廊房和大拜殿兩側的藥王、馬王兩座陪殿。建筑布局形成前、中、后三進院落,布局嚴謹合理,殿堂樓閣疏密有間,北高南低,鱗次櫛比,氣勢雄渾,相映生輝。各類建筑物共152間,室內外全用青白色大理石鋪砌,建筑物采用石雕、木刻、火鑄或陶瓷塑精美圖案作裝飾。據碑文記載:“運巨材于楚北,訪名匠于天下”。耗白銀數百萬兩。總之,會館的總體設計追求詩情畫意,陳設裝飾極盡富貴華麗。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琉璃照壁,是仿照北京故宮九龍壁建起的,高10.4米,寬13米,厚1.70米,單檐硬山頂,是用1000多塊彩釉大方磚砌造起來的。壁的兩面飾有精巧剔透的“二龍戲”珠“、”龍虎爭斗“,”丹鳳朝陽“、鯉魚跳龍門”、“鳳穿牡丹”、“五龍捧圣”以及姿態(tài)各異的九條龍和福、祿、壽等圖案。照壁正中橫書“義冠古今”。兩側豎寫兩副對聯“浩氣已吞吳并魏,麻光常陰晉與秦”,“經壁輝光媲美富,羹墻瞻仰對英靈”。表達了山西、陜西人對關羽這個同鄉(xiāng)仰慕追念之情。字跡采用金黃色古寫隸體,顯得莊嚴肅穆生輝。
照壁陪襯建筑有相互對稱的東轅門、西轅門、東馬廄、西馬廄環(huán)抱成會館前院。我們現在進前院參觀。院中立有白玉雕獅一對。獅前立鐵旗桿,鐵旗桿高 15米,重5萬余斤,青石須彌座,束腰部雕天馬、麒麟、獅子、異獸圖,須彌座上立鐵獅,旗桿穿獅而過。旗桿上有大、中、小三個云斗,每個云斗上有四個風鐸,云斗間行龍纏繞,頂部原各站一只展翅欲飛的鳳鳥,抗日戰(zhàn)爭時期,東邊的一只鳥被日本飛機炸掉。鐵旗桿鑄于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據傳為分節(jié)擁土鑄造而成。轅門東西相對,筑于高大磚券拱門上,為單檐歇山頂。下有磚護欄圍繞,高12.37米,正中分別嵌石刻“升自階”、“閱其履”匾額。
懸鎰樓,又名“八卦樓”,是會館的戲樓,興建于嘉慶元年(1786年),竣工于道光元年(1821年),歷時25年。樓高18.36米,長 20米,寬18米,分上中下三層,為三重檐歇山頂式建筑。正脊兩側裝飾有行龍、牡丹圖案,中間置琉璃樓,內刻“天五尺”三字,樓門兩邊對聯為“此地即是普陀山,何必遠求到南海”。樓內豎20根合抱大柱,下有三層柱礎,上層多為鼓形,下層為正方形鼓座,四面雕刻麒麟、獅子、牛、馬等圖案。樓北面為戲臺,上掛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浩生社立“懸鎰樓”匾額。“懸鎰”兩字系山西明末書法家傅青主所寫(是從山西托來的)。“樓”字系葉縣清末舉人許靖所寫。兩側石柱上分別刻“還將[日事重新演,聊借俳優(yōu)作古人”,“幻即是真世態(tài)人情描寫得淋漓盡致,今亦猶昔新聞舊事扮演來毫發(fā)無差”對聯。舞臺屏上懸掛“既和縣平”匾額。戲臺上下布滿木、石雕刻圖案,其內容多以古代傳統(tǒng)戲曲有關。
這分別是鐘樓和鼓樓,相對稱坐落于懸鎰樓兩側,鐘樓內懸大鐘一口,鐘高5尺,重2千余斤,人稱聚將鐘,亦稱“金鐘報曉”,鼓樓在西側,內懸掛更鼓一面。
穿過戲樓進入萬人庭院,即會館的中心大院。院內全部用一尺見方的青石鋪地,中鋪甫道,甫路兩邊系條石,有柱洞可以搭棚,甫路左右庭院及兩廂分別為男女觀眾場地,院內可容萬人看戲,故又稱萬人庭院,現在我們參觀的是石牌坊,坐落于大殿前3米高的月臺上,其分左中右三座。
中間一座為三間四柱式,須彌座方校,柱的兩側附以抱鼓石,中柱兩側鼓面刻:“俞伯牙愛琴”、“孟浩然愛梅”、“林和靖愛鶴”、“周敦頤愛蓮”、 “米元章愛石”、“嵇康愛竹”、“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八愛圖。中坊上雕福、祿、壽三星。匾書“孟氏難言這浩然”,相傳是社旗撥貢張玉炎撰寫。配坊左上刻“杜甫吟詩”,右上雕“李白騎鯨”,中坊背面上刻“五福圖”,匾書:“履中蹈和優(yōu)入圣城”。
大拜殿,是會館的主體建筑,由大殿和拜殿兩部分組成,長40米,寬22米,高23.14米。殿前兩側立兩塊石室式單據歇山頂式石雕,高2米,寬1米,單檐硬山頂,左側刻:“十八學士登瀛洲”。圖中有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宇等不畏艱險,騎馬沿崎嶇小路登上為天下人慕向的瀛洲。
故事出于《新唐書.諸亮傳》,聊城旅游網版權所有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唐太宗李世民為網羅人才開“文學館”,以杜如晦等十八人為學士,分為三番,每日六人值宿,討論典籍,號十八學士。右側刻“漁、樵、耕、讀”圖,下刻一河流,內行小舟,舟上老翁彎腰作打魚狀,山腰處一人擔柴若在行走,再上一人一牛,似去耕田,河對岸一人在讀書,故為漁、樵、耕、讀圖。圖中山水、樹木、飛禽、走獸、房屋采用汪淺浮雕、深浮雕、透雕、線雕等多種石作方法,使十八學士及漁樵耕讀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
大拜殿興建于同治八年(1869處),竣工于光緒二十年(1892年),為會館主體建筑部分。它連同石牌坊、東西腰樓、東西廊房、蕢鼓二樓、東西轅門及琉璃照壁,歷時二十五年,耗費白銀87788兩,當時可買大米950萬斤,約合五萬八千農民一年口糧。
馬王殿、藥王殿陪襯在大拜殿兩側,東為藥王殿,西為馬王殿。
在距大拜殿約50米的北面。原有早期興建的春秋樓。樓中塑有關羽夜讀《春秋》的泥像,樓因此而得名。咸豐七年(1857年),捻軍抵賒旗鎮(zhèn)時,由于遇到富商豪紳的踞樓抵抗,春秋樓被捻軍焚毀,現僅存月臺遺址。
社旗山陜會館始建至今200多年,歷經風雨滄桑,其間曾遭受過捻軍、土匪及國民黨軍隊的大肆破壞,日寇飛機的狂轟亂炸。因此,會館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它原有的風貌。解放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對這座文化藝術寶庫的保護工作。1963年,會館被納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重點單位,1988年1月13日被晉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進行了全面整修工作。會館內布置了“社旗縣歷史文物陳列室”、“中原刺繡展”、“宮燈展”、“二十四孝展”、“社旗縣名優(yōu)產品展”等五個展廳。
隨著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山陜會館”知名度的不斷提高,參觀的人數在逐年增加,全國著名古建筑專家羅哲文、鄭孝攀、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土元、呂濟民等對會館的建筑藝術贊不絕口、單土元老院長參觀后揮筆題寫了:“輝煌壯麗,天下第一”。呂濟民題詞是:“藝術輝煌,絕無僅有”,老專家羅哲文、鄭孝攀題寫了 “高樓杰閣巧奪天工,精雕細琢錦繡裝成,會輸匠藝,壯哉斯館''等題,給會館的建筑藝術以極高的評價。
山陜會館春秋樓
“賒店有個春秋樓,半截還在天里頭。”當地人常用這句順口溜形容春秋樓之高。春秋樓為社旗山陜會館主院最后一進建筑,其內供奉關羽夜讀《春秋》神像,因之而名。據館藏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創(chuàng)建春秋樓碑記》記載,其樓乃山陜商賈募資創(chuàng)立今會館時首建,是時為建此樓,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今首事諸君……各輸其誠,各展所長,或識優(yōu)而審其向背;或獎善而勸其募化;或效奔走,取材于楚,泛江河而來宛郡;或周知四方,尋訪名匠,集工錘之技于廟建。凡數閱寒暑,而百物備,五材具,然后輦山而石、、、劇地而陶,巍然落成……”。建成后的春秋樓巍峨壯觀,碑文形容其“第見洛洛鞏固,迥出霄漢,金碧輝煌,光映日星。試置身其上,憑照宇內,皆在遠眺曠覽中。而翹首南向,又若可俯視焉。巍巍乎極登岳之峻,聊城旅游網版權所有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初不知身向碧云也”。據口碑相傳,春秋樓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下建重層臺基,臺基地面以斗方青、白石塊交錯鋪砌,前面分設左、中、右三踏道,階周設雕花石欄板及蟠龍望柱。臺基上建樓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高十丈十尺,三重檐琉璃歇山頂,每層均設外懸之回廓供游人登臨遠眺。樓之各部雕飾、彩繪均極華麗,堪稱巧奪天工,神州一絕。時有“賒店有座春秋樓,半截插到天里頭”之謠。春秋樓前原建有拜殿,兩側為刀樓與印樓,并建有東、西廓房,加之前部之懸鑒樓等建筑,可謂是完整的三重進院落。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捻軍過此,賒旗鎮(zhèn)豪紳躲入春秋樓內頑抗,被捻軍焚燒。據傳,因其樓墻厚柱粗,用柴火無法燒著。后來有人提議:“要燒春秋樓,被子蘸桐油”。捻軍用此法才把此樓燒著。大火直燒了七天七夜,九十里外的南陽府都能看到煙火。2004年8月初,全縣各界籌資170余萬元,清理出遺址開工復建春秋樓月臺和關公銅像。新落成的關公讀春秋銅像及月臺高12.3米,其中銅像高6.8米,是用8.5噸重的黃銅鑄造而成;月臺高5.5米,是用巨型青石條雕刻而成。
社旗山陜會館平面圖
據有關資料,在全國現存80余座會館類古建筑群中,社旗山陜會館以其建筑規(guī)模最為宏偉、保存最為完好、建筑裝飾工藝最為精湛,商業(yè)文化內涵最為豐富,而于1988年元月,首家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社旗山陜會館的占地面積達1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即達6000余平方米。有“中國第一會館”之譽。
建筑群分前、中、后三進院落。位于中軸線上的建筑有:琉璃照壁、懸鑒樓、石牌坊、大拜殿、春秋樓。兩側相陪建筑有木旗桿、鐵旗桿、東西轅門、東西馬廄、鐘、鼓樓、東、西長廊、腰樓、藥王殿、馬王殿、道坊院等。其中春秋樓及其附屬建筑于咸豐七年為捻軍所焚,現存建筑152間。
社旗介紹
社旗縣是一座歷史文化名鎮(zhèn),坐落在南陽東北45公里處。它東與駐馬店市泌陽縣接壤,西和南陽縣宛城區(qū)毗連,聊城旅游網版權所有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轉載必究!北和方城縣交界,南與唐河縣為鄰。1965年建立社旗縣,社旗鎮(zhèn)為縣委、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社旗鎮(zhèn)原名賒旗店,是一座遠近聞名的商業(yè)古鎮(zhèn)。據有關資料記載:該鎮(zhèn)初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清代康乾年間最為繁盛,為河南四大名鎮(zhèn)之一。民間有 “天下店數賒店”之稱。當時該鎮(zhèn)為水旱碼頭,南船北馬,總集百貨,尤多秦晉鹽茶大賈,為南北九省交通要道,全國有13個省的商人在此經商,僅各省商人建的同鄉(xiāng)會館就有:山陜會館、湖北會館、江西會館、廣東會館、福建會館等十余個。全鎮(zhèn)人口13萬,鎮(zhèn)內有72道街,現存較為完整的古街道有十余條。1989年 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我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zhèn)。
位于鎮(zhèn)中心的“山陜會館”原名山陜同鄉(xiāng)會館,又名山陜廟、關公祠,曾稱鼎元社,是座巍峨壯觀,-金碧輝煌的宮殿式古建筑群,系清代山西、陜西旅居賒旗鎮(zhèn)的富商大賈接客迎仕、聯誼集會和焚香祭奠的場所,因養(yǎng)有監(jiān)管僧道亦稱山陜廟。正殿供奉關羽坐像,所以會館的絕大部分對聯、門榻、匾額都是頌揚關羽的功德,故又稱關公祠,道光年間稱鼎元社,民國十二年改稱山陜會館。
社旗山陜會館
地址:南陽市社旗縣賒店鎮(zhèn)古瓷器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