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Kuan-yin Mountain,舊稱新宜山,別名八里坌山(淡水廳志載)。位于臺灣新北市五股區(qū)、八里區(qū)交界,海拔標高616米,由淡水河北岸向南遙望,全區(qū)有十八連峰,區(qū)內(nèi)有多座古剎,更增添觀音山的靈性,其中版權(quán)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有數(shù)間供奉觀世音菩薩的觀音寺。亦有不少納骨塔及墓園錯落其間,該山西臨臺灣海峽,東北隔淡水河遠望關渡,昔日的“坌嶺吐霧”為淡水八大景之一,山頂又稱“硬漢嶺”,全山屬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qū)。
線路分類: [名山奇峰]
景點地點: 國內(nèi) 臺灣省 新北市
本站推薦:
簡介
觀音山在淡水河河口南畔,東與大屯山群峰隔河相峙,西南毗接林口臺地。形似仰臥之觀音,山頂空曠怡人,立足其上可俯瞰河口及淡水鎮(zhèn)、臺北市郊景色,為淡水八景之一。凌云古剎坐落山腰,後另建新廟于古剎後方約數(shù)百公尺處(即觀音山腹),名曰凌云禪寺,是游人休憩處。
觀音山為一錐狀火山,是大屯火山匯最西的一部分,其北側(cè)以火山熔巖為主,南側(cè)以火山碎屑流為主,火成巖以安山巖為主,另外含有一些早期噴發(fā)的玄武巖,越晚期的噴發(fā)則形成含角閃石的安山巖。淡水河沿著觀音山麓流入臺灣海峽,因兩側(cè)的火山熔巖與碎屑物漫流入海,而形成火山海岸。
山上坐落著不少名剎古寺,并可溯溪觀瀑、觀鷹賞鳥、眺望半個臺北和壯麗的大屯山列,是一處豐富的自然觀賞去處。觀音山上的山徑溪谷四通八達,登山路線林林總總、難易不同,登山客可以揀挑適合自己體力的山徑上山。其中最大眾化的路線是從五股的觀音山站牌出發(fā),沿山階上登凌云禪寺,再由寺后的牌樓往上走,約1小時可抵硬漢嶺。在此登高眺覽,視野遼闊,整個臺北市自新光大樓以北的市景都在眼下,而對面的大屯山列及淡水河口山海相映的景象更是壯觀?!?/p>
白天上觀音山,可隔著門墻老樹感受楞嚴閣、開山院的古樸莊嚴,遠眺淡水八景之一的“坌領吐霧”;傍晚時分坐觀落日晚霞,淡水暮色最令人心動;或于夜幕低垂時看淡水河畔夜景,萬家燈火閃爍明滅,另有一番擾攘人間之美。
地名變遷
在荷蘭人統(tǒng)治時代,觀音山叫淡水山(出現(xiàn)在1654年荷蘭人‘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中編號37的Tamswijse berch),但漢人習稱八里分(坌)山,系因山邊的原住民部落八里坌社而得名。
康熙年間,乃延用八里坌山的地名(康熙二十四年蔣毓英“臺灣府志”)。
清朝雍正年間(西元1710年代)也曾改為“興直山”,但在各地方史籍中仍以“八里坌山”稱之。
后來改為觀音山的說法有二:一說是乾隆17年(西元1752年)客家籍貢生胡焯猷(福建汀州永定人)在山路西云巖籌建大士觀(今五股區(qū)西云巖寺)而得名,一說是由于山棱起伏變化,從關渡一帶眺望時,山型起伏貌似觀音菩薩的面容仰天的側(cè)面而得名。
據(jù)臺灣著名的地名學者-陳國章教授所著的臺灣地名辭典,認為該地的地名是因“形似觀音菩薩的山”而得名。
坌嶺吐霧
由于季風吹來臺灣海峽的水汽,遇到觀音山嶺的阻擋,便降下化為云霧,有如飄綿滾絮、變幻無常,蔚為奇觀.被文人雅士命名為“坌嶺吐霧”,名列清代淡北八景之一。同治年間大龍峒舉人陳維英曾題詩贊曰:“坌嶺微茫八里間,連朝吐霧罩鴉鬟,此中定有深藏貌,未許分明見一斑”。
地質(zhì)特色
觀音山為單一中心噴發(fā)的火山碎屑、凝灰?guī)r與熔巖交替組成之復式火山。是大屯火山匯最西的一部分,但火山的主體因巖漿庫噴發(fā)耗竭而萎縮形成塌陷破火山口,是為全臺灣屬一屬二之大火山口。其北側(cè)以火山熔巖為主,南側(cè)以火山碎屑流為主,火成巖以安山巖為主,另外含有一些早期噴發(fā)的玄武巖,越版權(quán)所有聊城聊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轉(zhuǎn)載必究!晚期的噴發(fā)則形成含角閃石的安山巖。淡水河沿著觀音山麓流入臺灣海峽,因兩側(cè)的火山熔巖與碎屑物漫流入海,而形成火山海岸。
國家風景區(qū)
1937年12月27日成立大屯國立公園,觀音山亦在其中。但戰(zhàn)后成立的陽明山國家公園剔除觀音山(2002年方另成立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qū)管理),以及民間認為此山為風水寶地,埋下日后濫墾濫葬及水土保持的問題。據(jù)估計目前山上非法墓計4萬處,成為發(fā)展阻礙。